2009/02/19

你稀罕吗?

团结、国家、艺术及文物部长沙菲益阿达最近宣布172种文物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考古地、历史古物、传统佳肴、艺术与文化及在世文化人物入榜。

当端午节突然变成韩国人的“文化遗产”,印尼甚至与我国争论马来文民谣Rasa Sayang的发源地时,文化遗产的本土性和独特性显得特别重要。一些“国家文化遗产”容易引起共鸣,例如由已故民间音乐工作者陈徽崇在柔佛宽柔中学创办的24节令鼓,就连部长也将之形容为世上独一无二。


另一些文化遗产则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特别是“传统佳肴”这一栏目,马来人及印度人风味的传统美食也榜上有名,包括椰浆饭、糯米饭、仁当鸡、烧鱼、沙爹、拉茶、八宝冰、曼煎糕、乌达、炸香蕉、印度煎饼、煎蕊等。华人食品则包括鱼生、月饼、槟城炒粿条及酿豆腐。


由于我国许多传统食品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与新加坡、印尼、泰国、印度、中国食品皆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传统美食入选“国家文化遗产”,令人感觉怪怪。难怪文史工作者陈耀威也忍不住置疑这个奖项好像当局随便遴选而已,下次就可能轮到福建面,最终人人有奖,皆大欢喜。


为了不要让国家文化遗产像《马来西亚记录大全》那样沦为笑柄,文艺部必须清楚说明下列问题:

(一)“国家文化遗产”的定义是什么?

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分成三类:一类是历史纪念物,第二类是考古遗址,第三类是建筑群。


另一种是非物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口头及非物质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的定义是:“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 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 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 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这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从上述国际组织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看来,文艺部有必须在下一轮接受提名时,清楚定义“国家文化遗产”、并重新整理其中各种分类项目。


(二)谁来评价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护需要专家鉴定。专家严谨的认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团结、国家、艺术及文物部所罗列的国家文化遗产是由谁来筛选和评价?评选标准是什么?


看来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对于国家文化遗产怎样申请、提名也一知半解。董教总永久顾问、教总前主席沈慕羽(左图)与世长辞后,副国民团结、文化艺术及文物部长邓文村曾经在2月8日表示,该部遴选委员会正在收集所有已故华教斗士沈慕羽的资料,而推荐沈慕羽为国家文化人物奖候选人的工作正在处理中。


结果到了2月14日,团结、文化、艺术及文物部长沙菲益阿达却说,国家文化人物必须符合特定条件,而主要条件是其人必须仍在世;因此,沈慕羽无法获得此殊荣,让许多原以为沈老可以被列为国家文化人物的人士空留遗憾。


虽说沈老因不符合特定条件而不能入选。但当局可以考虑增设一项目来表扬像沈老这样为理想服务一生、战斗一世的已故人士。要知道,其实很多艺术家也是在逝世后才成为名作家、名画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文艺部也可以表扬已故文化人士所留下的不朽精神。


(三)国家文化遗产的市场包装

在槟城、马六甲成功申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也让许多小商明显地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及醒觉成了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保护网。


“ 国家文化遗产”若能够成为国内的权威性殊荣,必定会提高有关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可是,当一座建筑物被文艺部成为“文化遗产”后,政府各部门会不会一起保 护及推广它们?例如:哪一个部门将开始整合所有资料,着手出版简明易读的丛书或小册子,甚至设立网站,专为游客或有兴趣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国人提供资料?


(四)国家文化遗产的延续性

除了市场包装,国家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是否会成为学校的教材?比如:一座建筑物或一幅画作,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及文化意涵。有些遗产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有些则反映人类与居住地的关系。


教育部能否通过国家文化遗产结合课本反映我国的历史原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如何摆脱殖民时代、各族先贤共同争取独立、建立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国家的事迹?


厘清上述问题,才能够让人感觉稀罕、将那些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人与物视为实至名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