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它不是“钱”的问题

【松声竹韵/邓晓璇专栏】随着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一般百姓开始减少消费,把钱收着、存起来。如此一来,消费及购买力将持续疲弱,很多人开始担忧如何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振兴经济,有人提议直接每月派发无业补助金给遭裁退者、有人提议发放消费券。

马华公会总会长翁诗杰日前建议政府向国人发放国货消费券,以刺激内需,避免经济进一步陷入低迷;他以台湾为例,指国货消费券也可自救,让本地产品扩大流通。

较早前, 马来西亚消费人联合会秘书长慕哈末沙尼也建议政府在第二个经济振兴配套中,发放零售消费券(Retail Purchase Voucher),让人民兑换日常必需品如:牛奶、白糖、食油及米粮。然而,国内贸易与消费人事务部长沙里尔翌日就反驳此建议。

沙里尔说,由于我国已提供食物津贴以维持物价稳定,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政府也已经通过社会福利系统当中维持了社会安全网,而那些实施消费券的国家一般上没有食物津贴制度。

从国内各造提议发放消费券的基础看来,相信是由于普通小市民感受不到政府提出的经济振兴配套所带来的好处。这种直接把消费券交到消费者手上的方式,其出发点主要有二:其一、让经济继续转动,有人消费、意味着商品才有需求、商品有需求、制造业才能继续生存、员工才可以保住饭碗;其二、协助中低下层人士甚至是被裁退者暂时应付生活压力。

消费卷饮鸩止渴?

然而,消费券究竟能不能鼓励消费,近年来在亚洲多个地方中国、台湾、日本、泰国皆掀起讨论热潮。一些地区把消费券细分化,使到消费券按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食物消费券、旅游券、医疗券、养老券、教育券、体检券等。究竟发放消费券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消费券方式真的可以扩大内需吗?

事实上,从食物印花(Food Stamp)在美国实施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看来,它本来就不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出现的;反之,是为了向美国中低下层人士提供食物的一项福利政策。

目前,美国发放的食物消费券犹如一张提款卡,适用于各大小商场,实施下来,不经意地产生“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对于促进本土小本经营的食物零售生意也居功不少。

即便如此,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对这项新措施仍抱持怀疑态度,他们不忘发出警告:发放消费券是最笨、最偷懒的办法,甚至是饮鸩止渴的办法。消费券不应被贴上启动内需的标签,而应当作为一种短期的、配套的政策来实施,才能趋利避害。

马华公会提议的国货消费券的另一层考量,应该就是协助那些“Made in Malaysia”的国货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让这些国货生产者在经济衰退期间度过“无产关厂”的困境,好让他们两、三年后东山再起。

考验政府施政能力

这与早期政府推动的购买国货运动如出一辙。购买国货无可厚非,这也是间接扶助、鼓励本地产品制造商的另一种做法;然而,发放国货消费券会不会导致消费人被迫购买价格比入口货贵、品质低劣、卖不出去、不成器的国货?这是非常考验本地企业是否能精益求精,以及政府施政能力的一环。

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粮食危机期间发放消费券给穷人,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真正需要的物品及救济,节省了许多研究费用,也避免物资的浪费。然而,这种措施在索马尼这种失败国家及缅甸这种独裁国家也派不上场,因为他们连进入这些国家都面对问题!

相对于上述国家,马来西亚面对的是施政问题:要如何确保消费券不会被滥用?一个制度、法治不健全的国家,一切再好的措施都会遭滥用成为括取民膏的管道。就以马来西亚邮政局为例,马币36亿元的汽油回扣津贴当中,竟有800万元是诈领个案!

虽然副财政部长阿末胡斯尼说,只有0.0025%(马币800万元)的数额遭诈领,因此被骗走款项的欺骗率非常低;但是,800万元可以协助多少个父亲被裁退的家庭啊!

在考虑是否采用消费券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为何经济低迷周而复始?我们也必须正视一般老百姓为何在经济低迷时,不愿花钱消费的症结。是不是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根本上的问题?老百姓是不是后顾之忧太多,例如:机会不公平?房屋价格太高?医疗制度令人没有安全感?教育费的支出过于高昂?贪污、低效率、法制不健全导致商家的运作成本倍增?就业机会越来越少?

政府在推出一波又一波的经济振兴计划时,除了配合税务奖掖、减税、国民创业微型贷款、国民就业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也应该严肃地检讨现有的资源分配模式、施政弊端。

国内政局的迭荡起伏,希望那些忙于争权夺利的领袖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将精力用在解决2009年及2010年将出现的约14万被裁退者的就业问题、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发放消费券还是补助金,必须首先协助低收入家庭和面对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雪中送炭,以让他们在经济危机期间度过难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