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4

黄金没人要?

《独立新闻在线》专栏

经济低迷,资源再循环工业也受到重挫。一度被认为是
垃圾变黄金的再循环事业也逃不经济的供求定律,再循环资源随着工业减产而需求下跌,价格猛跌80%-90%,令原本靠回收塑胶、铁、铝、纸张、旧家具、旧衣服等过活的回收公司,不敢大量购入可循环资源,以免囤积过多。

平常回收价(马币)

近期回收价(马币)

纸张

每公斤40

每公斤20

塑料

每公斤1.30

每公斤30

旧衣物

一吨3

一吨1

废铁

每公斤2

每公斤30

废铝

每公斤9

每公斤7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各地情况略有微差。)

其恶性循环就是:可再循环的物资也因经济衰退变成真正的垃圾-- 没人要, 只好被送往土埋场。幸好,仍有不少人不计微薄价格,本着为环保出一份力的热诚而继续回收的努力。


我国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于1992开始推广再减少、再利用、再循环。然而,16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生,如今也已经变成充满朝气、理想的青年,政府对于垃圾资源的管理依然力有不逮,再循环依然没有变成一项政策伸入到校园、办公室、家家户户各个角落。目前的再循环工作也仅仅是依靠一些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负责回收。


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制造的大量废料,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露天垃圾场及垃圾焚化炉为环境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再减少、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


发达国家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小而优美减少浪费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早在1970年代的著作《小而优美》(Small is Beautiful)里提及,现代经济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将造成资源、能源的减少。许多深绿环保人士相信,我们的社会必须提倡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小规模生产、经济本土化、必需品自给自足的消费,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从生产到消费,要减低废弃物,节省能源,再减少原本是最好的策略。然而,在一个通过消费来刺激经济的传统社会,政府、制造商、工商业界要的就是买卖活动、资本的无限扩张。再减少在依赖消费、物欲的消费行为、经济模式面前变得的滑稽。因此,再利用再循环往往变成消费群体退而求其次而选择替代方案。

再循环其实就像大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那样,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各种资源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洲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再减少、再利用和安全处置废料的法律。


他们的政府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企图调控工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种模式变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延长资源能源的使用寿命、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它已经不仅仅是环保课题,也是经济问题。


在节省能源及资源方面,一吨的再循环铁罐可以节省2500磅的铁矿、1000磅的煤、5400英制热单位的能源。一吨再循环纸张可以救了17棵树、省下6953加仑的水、463加仑的石油及4000千瓦时的能源。在减少污染方面,制造再循环纸张比起利用新木造纸节省64%的能源、空气污染减少74%、水污染也会减少35%


然而,再循环在回收设备未完善之际,其承载能力也无法满足人类的垃圾制造速度及垃圾量,一些情况下,资源再循环的成本及产品价格远比原生产品价格还高。


美国电子垃圾倾倒亚洲

近年来,发达国家一再发生将废料输往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丢弃丑闻。在2005年,印尼政府起获500吨来自英国的再循环废料。2008年,印度淡米尔那都发现大量来自英国、可再循环的家居固体废料。运输废料到印度的成本只是40英镑,而资源再循环的费用为每吨148英镑,难怪英国垃圾承包商出此下策!


还有一个发达国家对废料再循环没办法的例子:美国《时代》杂志近日指出,目前美国人平均每天扔掉35万部废旧手机、13万台废旧电脑,2006年,美国产生的电子垃圾达三亿件,其中大多数出口到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国家,给这些国家的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未批准《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工业化国家,其电子垃圾出口的管理措施是目前世界上最软弱无力的


复杂的废料处理背后,其影响是跨越国度的。关键问题在于制造商愿不愿意负起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责任,制造者是否愿意承担解决本身所产生的垃圾的成本。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消费者是否愿意改变本身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避免患上流行性购物狂症(Affluenza),学习批判商业广告,选购必要的、符合本身经济能力的、也符合环境效益的环保产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