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用一小时救地球?

《独立新闻在线》专栏

【松声竹韵/邓晓璇专栏】3月28日“熄灯一小时”(Earth Hour)的宣传活动响彻各语言电台、电视、报章,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今年在马来西亚推广这项活动,还特别选择了吉隆坡和槟城做为活动据点,以鼓励普罗大众在当晚8时30分至9时30分之间熄灯。

宣传广告的口号五花八门、出奇致胜,无非是想吸引视听阅受众的注意;但是快、精、短的宣传广告,往往容易忘了突出“熄灯一小时”所要传达的讯息:提醒大家“气候变化无常,人们生活面对严峻考验;资源有限,我们必须善用资源,同时要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么说来,若要拯救地球,要做的又岂止熄灯一小时?

熄灯一小时”(Earth Hour)源自澳洲悉尼,2007年3月31日开始在澳洲悉尼主办这项活动时,获得当地2100家公司、220万人的支持,大家熄灯、家用电器。整个活动估计比普通用电量节省了10.2%。到了去年,这项活动扩展至全世界370城镇、5000万人。

除了可以用电费单来衡量节源的好处,环境恶化、天然资源短缺问题也是节源运动所要回应的问题。今年,经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力鼓吹,马来西亚政府首次参与这项全球性活动。

国际商业监督(BMI)在2008年马来西亚能源报告指出,我国的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 Demand)以天然气为主,占了44.3%,其次为石油(41.1%)、煤炭(12.1%)、水力发电(2.5%)。

在可再生能源未普及前,国能也曾经就“石油跌价电费却不能减”解释说,我国的电源主要产自煤炭、天然气。国油将65%的天然气提供给发电领域、15%供本身的子公司及合资企业、12%供国内市场及制造业,剩余的8%供应给新加坡。

天然气发电加剧气候变暖

除了国能之外,我国政府还将发电合约颁发给一批名叫“独 立发电厂”的奇葩,贪婪地享受着政府的津贴。由于过多地供应天然气给发电领域,特别是独立发电厂,不仅造成了天然气供应严重短缺,外国的重工业投资还因此 怯步,政府还需要缴付高达马币626亿元的巨额津贴,特别是提供给独立发电厂的357亿元,可说是占了总津贴的57%。

除了天然气的分配问题,一次能源的发电方式也制造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每年100亿瓦特的煤碳和天然气发电将导致39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类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已被证实是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

随着工业、商业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用电量也逐年增长,电源需求量估计每年增长6%-8%。天然资源终有竭尽的一天,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寻找其他可替代一次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以延长天然资源的寿命。

可惜的是,由于可再生能源仍存有许多缺陷,目前全世界尚未有任何国家普及可再生能源,并完全改变其能源结构。

人类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绝非一两代人可以割舍。2004年, 全球各能源的结构比例分别为:石油(35%)、煤炭(25%)、天然气(21%)、核能(6%)、生物质量(10%)、水电(2%)及可再生能源 (1%)。然而,国际能源总署预测,2030年全球的能源结构比例依然相去不远:石油(32%)、煤炭(23%)、天然气(22%)、核能(7%)、生物 质能(11%)、水电(2%)、可再生能源(3%)。

看回本土,我国也有涵括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国能自80年 代就开始到一些穷乡僻壤为村民安装太阳能提供发电设备。中央政府自第三展望概要(OPP3)及第八大马计划就开始推广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于2000年在 “第五燃料政策”中列生物质能、太阳能、水力及风力为主要能源。随后,中央政府也订下目标,立志到了2005年,全国的5%发电量必须产自可再生能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吸引私人界发展可再生能源,政府也提供各种奖掖如:税务津贴、资金津贴、免入口税,甚至豁免太阳能电板设备的入口税及销售。然而,多年来,由于财务及技术问题,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一)财务:对大部份企业来说,一项巨额投资若短期内不能看到回酬,那么有关投资便是不符合成本效益。例如:若按装太阳能电板的费用,要等到10年之后才能看到回酬,有多少企业愿意投注那么一大笔“闲钱”,来履行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

(二)技术:要如何确保新兴科技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实用性?例如:太阳能做为能源及动力的科研至今已经超过300年,马来西亚一年四季阳光普照,本是天然的“太阳能发电厂”,但是,我们却还得依赖外国投资者所生产的太阳能科技产品,象牙塔内的创新发明为何迟迟无法惠及全体国民?

除此之外,针对具争议性的生物燃料,其所衍生的“粮食优先?还是能源优先?”伦理及市场需求的问题,都需要执政当局认真地执行、规划及分配。

在认识了天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及市场价格浮动不定所产生的负面经济问题,而可再生能源在价格、实用性方面仍无法成为最佳的替代品,我们都需认真想一想,除了一年一度熄灯一小时,每个人还可以做些什么?地球真的轮到我们来拯救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