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市,有一栋楼房模仿白蚁巢的结构建造而成,中间的内院和周围由48个通风管道组成,建筑物可以在没有任何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实现自然制冷。
在雪州八打灵再也1U购物中心安装了雨水储存系统,使到该购物中心的自来水使用率减少了30%,并由智能监控自动开关电灯及调节室温,大大地减少了室内灯光及冷气所造成的浪费。
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各个领域的“有意识之士”开始着手进行环境整治,各种评级性工具随之诞生,以评估或验证特定领域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马来西亚绘测师协会(PAM)宣布,将在今年四月推广、采纳一个绿色建筑指数(Green Building Index),以便引导绘测师、建筑师、政府机构、建筑物业主、发展商,共同为了改善环境问题,而建造对环境友善、负责任的建筑物。
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环保建筑。上述协会所制订的绿色建筑指数有六大标准:
- 节能;
- 室内环境素质 ;
- 永续性的管理;
- 最理想的建材及资源运用;
- 节水;
- 革新力。
简单来说,如果可以在绘制建筑图测时,就开始考虑善用自然光线(节约灯管)、采用太阳能、装置储存雨水的节水设备,不但能让业主在消费层面上,省下一大笔的水费、电费;也在环保层面上,为节省矿物能源、减缓气候变暖尽一份力。
“绿色建筑”早已不是新鲜事。中国建筑界在90年代开始探索这门学问。1999年便把“绿色建材”定义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中国早在2007年便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的细则。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著名的运动馆“水立方”游泳馆(左图)便成了节能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建筑特点在于它的建筑形式——膜结构,膜结构具有隔热功能、还具有良好的排水和排污功能,不容易沾染尘土,也能随着雨水被排出。此外,当局还在冷气系统中使用热回收技术。
我国的邻居新加坡,也早在2005年1月颁布“绿色标志评级系统(BCA Green Mark)”,新加坡甚至在2008年4月立法规定所有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尺的建筑物,都必须达致“绿色标志评级系统”的要求。这种评估系统也依据该国的需要,将绿色建筑的五大标准设定为:节能、节水、管理、良好的室内环境素质及创新。
一般上,节能及节水是许多绿色建筑的“首要任务”。其他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还包括是否令人舒适、交通规划是否良好、是否排放温室气体、是否制造污染、是否破坏臭氧层、是否有利生态等等。各国皆依据本身的环保需求,而制订出不同的标准。
我们姑且相信所有评级工具的原意都是善意的。然而,每个国家、社会的背景毕竟大不同,我国建筑师协会众专才的一片好意,踏出了迟到的、却是正确的第一步,然而,“绿色建筑指标”是否能经得起下列问题的考验:
(一)能否大众化?
商业社会已经从环保发现“商机”,许多环保产品的价格都比普通产品还高。绿色建筑在建材、设计方面都会与“普通建筑物”有所不同,就房屋发展商而言,消费者是否需要承担发展商为了达成这项指数标准的成本?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大多数辛勤劳动的老百姓不奢望荣华富贵,但求一片可遮风挡雨的屋瓦,建筑师们要如何确保“绿色建筑指标”最后变成全体社会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少数富有阶层的专利?
(二)能否立场坚定?
绿色建筑也必须面对官僚体系的繁文辱节,无论一幢建筑物是用于商业用途或是居住用途,最基本的考量标准必须是使用的安全性。淡江国际山庄土崩惨案给我国人民最沉痛的教训,无疑是:若无法实现永续管理的建筑物,纵然坐看美景也是徒然。
“绿色建筑指数” 毕竟只是一个评级工具,如果建筑物使用者没有基本节能、节水的醒觉,离开绿色建筑后,还是无法奉行、贯彻节能节水的习惯,而管理者对于各种特殊装置没有维修意识,无法延续建筑物的使用周期,这项指标也可能沦为短期的炫耀工具。
(三)是否似是而非?
最 后,绿色建筑是社会发展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它自然无法与其它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切割开来。吊诡的问题是,就算一座购物中心能够符合绿色建筑指数,然 而,购物中心毕竟是鼓吹物欲、享乐、消费的场所,商品生产的背后往往隐含劳工被剥削、资源无节制地被耗尽的社会问题,人类真的可以如此轻松地、将一座仅仅 满足技术条件的建筑物称绿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