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新闻在线》专栏】恭喜《独立新闻在线》马来文版开张大吉。万事起头难,虽然处于草创期,雏形未现,但是,在跨语言、跨族群传播的工作上,这项努力在我国未来的传媒史上还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由 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多语言的运用能力已经变成整个社会必要的工具。不过,如果一个人只懂得一个语言,经济上此人也不会饿死,因为每一个语言都能 在我国占据特定的工业领域。比如,一名中文歌手,就算他一句马来文也讲不出,他还是可以闯遍中、港、台赚大钱。在这里,不同语言教育背景的人士都能找到一 片天空,各取所需。
我国多元种族背景使然,跨族群传播早有先河。国营电台除了各族语言,在华语新闻广播环节甚至还使用各种方言。国营电视台的各语言新闻播报节目,明知道它只是执政集团的装饰橱窗,但是,在NTV7、八度空间、第9电视等非国营电视台出来竞争之前,它还是大部份电视受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视节目。因此,每当中文、淡米尔文新闻播报时间稍做更改、引起公众不便,还是少不了面对外界人士的开炮。
在平面媒体方面,跨族群传播工作恐怕要数政党最为勤劳。比如民主行动党的《火箭报》,自1970年代开始常常以四语报章的姿态亮相。近几年,回教党的《哈拉卡》、公正党的《公正党》在出版马来文版以后,为了接触不同语言源流背景的选民,也相继出版中文版党报。
不论什么政党有什么伟大的政治理念,来到草根群众,它还是得用草根的语言来说话。目前,主流报章也开始每天翻译语文报的主要新闻、评论,如:英文《星报》、《东方日报》。
双语评论人涌现
在网络出现以后,省下了空间(办公室、印刷厂房等)成本后,网络媒体也开始积极跨出单语媒体空间。《星洲日报》虽是中文媒体,但是在它的网站可以找到英文翻译文章。烈火莫熄时代出现的《当今大马》,更从原有的英文版,发展至如今四语介面兼俱的网络新闻媒体。
在评论方面,越来越多评论人尝试进行双语写作如:李万千、黄进发,现在《独立新闻在线》中文版前副编辑林宏祥(现任《独立新闻在线》马来文版主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跨语言传播随着网络的出现,更加显出其迫切性及时代性。可贺的是,我们有望通过跨语言传播促进各族间更深层的交融、谅解。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个多语言社会,翻译一直都没有真正抬头、成为主流工具的机会。
无论是什么语言的报章,只要它秉持说真话、不畏恶法强权、不为统治阶级及奸商做嫁衣、不恶意诋毁,它都会拥有本身的忠实读者、有了一定人数的读者,自然会拥有可观的广告收入。
《前锋报》冥顽不灵
偏偏国内有一家马来文报章反其道而行、总是唯恐天下不乱。它常常制造令人看了想要用脚踩的封面标题。去年,还导致雪州资深行政议员郭素沁、《星洲日报》记者陈云清“获得”内安法令的一级“保护”。它常常刊登煽动性文章,却无人需负起任何责任。更别指望它会报道那些开明领袖的亲民主、自由、开放言论、所做的好事,在它身上,大家可以知道什么叫“好事不出门、坏事扭曲后传万里。”
一名曾收集、分析中、巫、英三语报章新闻的朋友担忧地说:“我 们的主流马来文报章特别是《马来西亚前锋报》,写尽各种违背新闻原则、粗制滥造的新闻,断章取义、以篇概全、凭空捏造、张冠李戴、马来报读者若长期被这种 报章洗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观、世界观?”还好,从它一天不到10个全版广告来看,它应该不是大部份读者心甘情愿掏腰包买的报纸。
今年六月,《前锋报》在6月20日的Propaganda Akhbar Cina,以及6月22日的Melayu mesti kaji Cina又来找碴。这一回,对象是中文媒体。前者指中文报在华校课题、巫回联合政府课题及马华应不应退出国阵的报道方面,没有从平衡的角度来看问题。
后者由国油工艺大家教授撰写,强调中文媒体应该视国家利益高于族群利益,作者也建议创办华人媒体研究中心,他还强调不是马大的中国研究,而是研究华人的心理、精神、看法、想法及情感。最后,他还提议马来媒体创办中文报,毕竟马来人也有权利决定中文媒体的方向。
我 们应该积极看待跨族群、跨语言文化的研究、传播工作,这是我国这个多元社会早就应该做的事。国民将能从中了解彼此的差异,促进交流、对话。长远来说,这些 工作也将为我们的社会积累无数的社会资产。到时,源自新山的二十四节令鼓不再只是属于马来西亚华社而已,而是属于全体马来西亚人。只要是应该做的事,就必 须大胆地迈步、谨慎地计划、认真地执行。
若《前锋报》秉持现有的办报姿态出版中文报,将不会得到尊重、最终反遭唾弃。我倒是很好奇,若《前锋报》也出版中文报,难道它还要在中文版的封面告诉中文读者:华小破坏国民团结?
1 comment:
uh.. luv this post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