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科研界、学术界、环保界之间悄悄掀起核能发电的辩论,科学、工艺与创新部不久前宣布,政府正在考虑核能做为我国的替代能源,而建议书将在这两个月内提呈给内阁讨论。
提议中的核能发电站将建在西马半岛坚实、稳固的地段,装备核能设施需耗时12-15年;一旦启用,核能可以操作长达60年,直至核设施退役。
科学、工艺与创新部宣称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及长期来说是便宜的技术,并且坚定地相信这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最佳途径。在主流媒体,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陈述,预料将会是未来几年内最重要的能源议题之一。
无论如何,很多环境科学家已经从那些拥有核能厂的国家经验举证,“核能是环保能源”的论述是自欺欺人,在我们拥有发展可再生能源潜能的时代,如果还继续选择核能,无疑是一种玩火的行为。本文列出笔者针对核能的五大疑问:
(一)核能安全?
回顾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意外,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
事故导致33万6000人流离失所,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患上重病,受辐射尘污染的地区至今仍不适合居住,犹如人间鬼城。
有鉴于核能发电厂一旦发生意外,受影响的不是一家人或是一个镇,而是整个东南亚周边的国家,做为东协国家当中经济条件相对良好的一分子,我国更加有责任及义务,确保东南亚区域的安全与稳定。
若发生核意外,我国除了要自我振灾,谁来承担我国对周边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社会及健康的巨额损失?
(二)核能环保?
当全球正在应付气候暖化的时候,我国政府的提议无疑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核能生产过程也会释放温室气体,尤其是核能发电所需要的铀,是采矿过程释放最多二氧化碳的矿物。1995年,英国政府已经验证,核能并不能够有效地减排二氧化碳。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国际核能工业在东京总结说:“气候变化是很严重的问题,它必须抱着保障下一代的方式来解决。发展核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非常昂贵,只不过转换成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核能绝不能被视为清洁的电能。”
(三)核能便宜?
核能发电厂的主要矿物是铀,铀是稀有矿物,其生产成本将直接与经济的“供求”问题有关,当它越来越稀有,意味着我国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来购得;此外,核设施退役的成本也非常高昂,这包括处理放射性废料的高昂成本。
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是目前核工业、核专家所面对的最棘手问题。在英国,核工业处理核废料的费用,据官方统计达马币4760亿元。德国政府在2000年宣布逐步撤出核能之后,他们正在担心,如何安全地关闭核能厂?
同样地,在我国,一旦耗资巨款建设核能厂,在核发电厂的使用期结束后,我国也逃避不了这些先进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废料?要把放射性废料埋在哪里?要埋在自己的国家?还是把垃圾丢进大海?又或者,我国在暗中支持一些国家的核武设施,计划悄悄地转卖出去?
1980年代,霹雳州红泥山发生一件举国轰动“反辐射废料运动”,这场运动最终在1990年代初因日本投资者自动辙资告终。外资走了,但他们留下的的辐射性废料,却继续长埋在当地一块筑有厚厚围墙的泥土中。
(四)能源政策失败
我国的发电资源主要依赖那些稀有的、具市场价值的资源如:天然气和煤炭。有限的资源,需要高效率的管理和分配。政府没有推出有效的、结合赏罚机制的措施,提高人民节约能源的醒觉。
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国家能源公司每年耗资近马币140亿元津贴数量过剩的独立发电厂(IPPs),而这些独立发电厂甚至供过于求,导致国能的储备电源竟然超出所需的一半。
反观东马砂拉越的巴贡水坝也曾被视为解决“能源短缺”的途径,但受水坝工程影响的数万名原住民同胞,至今依然流离失所,不仅面对执政党承诺的落空,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满足。
为什么有一些人可以享受过多的电供,而另一些人,却必须牺牲自己的家园和生活来成全他们?
(五)政府可信赖吗?
最后这点,应该是最直接的理由。法制相对健全、环保意识相对进步的国家,尚且面对兴建核能发电厂严重超出预算、无法应付核废料的问题。
我国呢?政府将与核工业哪些人做生意?是否又有中间人从中抽取高额佣金?决策过程不透明、领袖不擅于问责、施政败坏及猖獗贪污的种种问题,都无法让我们相信,抱着这样的领导层一起越过火坑,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核能是科学家伟大的发明,但是,只要一天拿不出良好的“善后”方案,我们都不要小觑核能发电厂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力。它看起来“没问题”,可是东施效颦,我们必得付出高昂的、无法预估的外因成本,如:环境外因成本、社会保健成本、区域安全。
我国政府应该更加负责任,马来西亚也是世界公民的一分子,长远来说,应更加积极地投资在节约能源的研究与措施,善用我们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小型水力发电、生物能源、风和潮汐。千万别为了贪图便利,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一个将会衍生其它问题的手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