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7

辩什么?论什么?-看新闻部的《首要辩论会》

9月11日晚上的第一电视《首要辩论会》(DEBAT PERDANA)被评为“完美的句点”、“新闻部勇气可嘉”,不过,当晚的主持人-前马来西亚前锋报集体总编辑拿督祖汉的表现可说是令人失望的。

与其说这是一场辩论会,不如说是一声论坛,而且是让执政当局占尽上风的表演论坛。主持人对反方的调侃,不仅让“国民团结”的问题搔不到痒处,并且还通过预设问题,企图引导受众在一些尖锐课题的思考模式,主持人的立场令人反感。

举例说:在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提问关于华小为何得不到政府拨款的问题时,首相署部拿督斯里纳兹里马上用一套似乎是巫统对教育源流问题的“统一说辞”接 到:“大家要知道,全世界只有马来西亚有多种源流小学教育,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这种情况... ...”问题悬在此段,没有给反方人士进一步辩驳的时间。

在回教党说他们统治丹丁两州时,也公平对待各民族,主持人马上插嘴道:问题是丹丁两州有多少非土著?如果在其它州,你们也能实施同样的政策吗?一副“丹丁非土著少,你们平等对待还可以,如果在其它州,看你们还会不会如此慷慨?”的模样,
看了真是倒胃口。

在美国的第一次辩论,依照规定和抽签结果,戈尔用2分钟的时间回答了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随后,小布什有1分钟的时间进行反驳。之后,双方就此问题用3分 半钟时间进行辩论。第二个问题将由小布什回答,以此类推。在整个辩论即将结束前,小布什和戈尔各用2分钟发表简短的结论性讲话。上述辩论模式,较可以确保
主持人不偏不倚,是黑是白,就给给你相同的时间,争取时间阐述论点。

而笔者在观赏了《首要辩论会》后,感觉上,连主持人也是辩论嘉宾之一了。

无论如何,新闻部是跨出第一步,虽然有点粗枝大叶,但笔者相信这里面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价值观(例:通过教育促进国民团结)形成了冲突。
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方要维护某种理想价值,另一方要维护某种比较可行的实用性价值。也有的时候,双方所维护的是不同的理想价值。

但是,辩论的目的是要对争议中的问题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其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者最大限度兼顾的最佳方案。偏偏那些引起广泛争论的辩题多半具有两难的特征,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追究起来,一切重要争论都源于价值观的分歧。

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如果抱着一决胜负的心理上阵,就不仅会露出“败相”,而且会施展出坏辩术,在誓死捍卫自己这一方的观点时,把它推至极端而成为明显的谬误。

因此观看电视政治辩论的观众,不可将之与一般辩论会等同观赏,耳朵、眼睛都要保持冷静清晰,从中节目的组织者、组织背景、受邀嘉宾,咀嚼每个人的说辞,实在是看不下去的话,就当做是一场表演好了!

最后,从当天的辩题“通过教育促进团结”来总结,笔者认为,1985年马来西亚27华团联合签署的《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还未过时,其第四条宣言 为:“我们认为,平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促进国民团结和国家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在自由、民主及平等的基础上国民才能团结。”这个泛人类、跨族群的宣 言,若有可辩之处,恐怕是狡辩了。

No comments: